當前位置:

"涉案球員上訴遭拒,'不知罪'理由顯弱,足協(xié)裁決強硬"

來源: 24直播網

**足球風暴背后的處罰與反思**

在九月十日,中國足協(xié)公布了行業(yè)處罰名單后,一場足球界的軒然大波迅速蔓延。眾多球員紛紛站出來發(fā)聲,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和辯解。

其中,一部分球員坦誠地承認了自己的違紀、違規(guī)和違法行為,但也有一部分球員堅決否認自己的錯誤,他們堅稱自己從未參與踢假球。然而,在收到禁足令后,這些球員仍然選擇向中國足球提起上訴。經過長時間的等待,這些上訴的最終結果終于塵埃落定——《新華社》確認,這13名球員的申請全部被中國足協(xié)糾紛解決委員會駁回。

為何會被駁回?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。這些球員當初在公安部門開具的判決書或詢問/訊問筆錄上簽字時,其實已經認同了相關的事實。然而,他們仍然選擇去足協(xié)上訴,這無疑是一種無用的掙扎。這不禁讓人思考,為何他們的法律意識如此淡薄?

在此次處罰中,“終身禁足”與“禁足五年”的差異引人注目。對于那些因涉及刑事處罰、有判決書的球員來說,他們的禁足將是終身的。而對于那些在卷宗上留下違法行為記錄但未受刑事處罰的球員,禁足期限為五年。此外,根據(jù)相關規(guī)定,涉案金額的界定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。比如,在2022年5月之前,涉案金額超過6萬的案件可被視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,而這一標準在5月后降低到了3萬。

因此,出現(xiàn)了部分球員因收受“贓款”數(shù)額不同而面臨不同長度的禁足期的情況。有的球員因收受較大金額而面臨終身禁足,而有些收受較少金額的球員則禁足五年。盡管部分球員對此表示不滿,認為“為何他收的多卻只禁五年?”但無論如何,這些球員都已經觸犯了法律,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
除了對禁足期限的不滿外,還有一部分球員堅持自己無罪。他們辯稱雖然收了錢,但并沒有在比賽中放水或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。有的球員甚至聲稱自己在收錢的場次中是替補登場或根本未上場。更有人表示對此事毫不知情。但無論是哪種情況,“不知者無罪”顯然不是一個合理的法律借口。

在中國足球的生態(tài)中,俱樂部的財務流程通常規(guī)范。但當出現(xiàn)通過球隊大佬轉交工資或獎金的情況時,這些球員在微信上確認收款的同時,就已經與這些大佬形成了利益共同體。當這些大佬因不法行為被查時,他們的“小弟”也難免受到波及。

此次假球賭球案件的調查雖然力度空前,但難免仍有漏網之魚。部分被禁足的球員將責任歸咎于欠薪和生活壓力等外部因素。但更深的背后原因是部分球員心存僥幸,認為同行的行為沒有被抓或受到的處罰較輕。然而,當他們收取那些來歷不明的“黑金”時,就已經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。

判決書和禁足令都是他們?yōu)樽约旱牟划斝袨樗冻龅拇鷥r。盡管有些球員的遭遇令人同情,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無論過去是否有其他球員逃脫了法律的制裁,但只要觸犯法律,都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。這不僅是給這些球員的教訓,也是對整個中國足球界的一個警醒和反思的機會。